為何老貓體重會減輕:解釋貓的新陳代謝

最近更新:2016年3月20日

原文刊出日:2016年3月19日

作者:獸醫馬克.彼得森 (Mark E. Peterson, DVM, Dip, ACVIM)

文章出處連結:

http://feline-nutrition.org/nutrition/the-skinny-on-senior-cats-metabolism-explained

本文目的在於探討貓的熱量和蛋白質新陳代謝。我會試著解釋為什麼提高老貓或甲亢貓所攝取的脂肪或碳水化合物,很可惜的並無法取代優質的蛋白質。如同我在之前的文章所討論(見以下譯註連結),當貓的年紀到達十至十二歲時,身體對熱量的需求會有很明顯的增加(註1到3)。如果沒有提高每日的熱量攝取,貓的體重會因為肌肉消失而減輕,這是一種被稱之為肌肉減少症的老化現象(註4到7)。除了要提高熱量攝取以外,和年輕成貓比較起來,老貓還需要比較多的蛋白質以維持蛋白質的存量(註3以及註8到11)。隨著年紀的增加,貓吸收以及代謝蛋白質的效率會減低(註10)。因此餵貓優質的蛋白質極為重要,也就是來自動物的蛋白質,而不是穀物蛋白質,此外還要提供適量的蛋白質給老貓。

譯註:以下連結是上段提到的文章

別讓老貓變成瘦小貓 – 非比樂事 (fabulou.net)

動物獲得熱量的方式來自於氧化主要營養素,即碳水化合物、脂肪和蛋白質(註12)。大部分的動物,包括老鼠和人類,基本上身體都能適應所獲得的食物並進化氧化,不管其中主要的熱量為何(註13和14)。因此大部分的動物,尤其是雜食動物,可以安全食用三大主要營養素組合各不相同的食物,以達到熱量需求。

關於餵老貓高蛋白質食物可能造成的問題,許多獸醫向我表達關切之意,尤其是有腎臟問題的貓。基本上這些獸醫的問題歸納如下:

  • 如果動物的身體可以適應眾多不同的三大養分組合以獲得熱量,為什麼不能提高脂肪和碳水含量,給需要較多熱量的老貓和甲亢貓呢?這麼做會無法預防肌肉流失嗎?
    • 貓是絕對肉食動物,他們的身體可以適應如此的做法嗎?

瞭解身體如何製造熱量-營養生化學

我們先來簡單看一下營養生化學,以及動物用來製造熱量的代謝途徑。來自於碳水、脂肪和蛋白質的熱量,其初步生化反應各不相同。不過這三大主要營養素,最後都會進入一個相同的熱量源途徑,也就是檸檬酸循環,也稱三羧酸循環或克雷布斯循環(註12&15)。請見表一。

碳水化合物:來自食物碳水化合物的葡萄糖,經由糖解作用途徑被氧化,先產生丙酮酸,然後產生乙醯酶A。接著乙醯酶A在檸檬酸循環中被被氧化(註12和15)。檸檬酸循環中被製造出來的高能量電子進入電子傳遞鏈,製造出三磷酸腺苷,簡稱ATP。ATP將其能量從化學鏈轉成細胞中的熱量吸收化學反應。

脂肪:來自食物脂肪的脂肪酸一開始先藉由β-氧化途徑,被氧化成乙醯酶A,接著進入檸檬酸循環,然後在電子傳遞系統中,透過氧化磷酸化而製造出ATP。

表一:中間代謝途徑

譯註:中間代謝指的是物質代謝過程中,從開始物質A到最終產物X的中間各種反應。

蛋白質:一旦蛋白質合成被最大化,過量的氨基酸可以被用來當作熱量,藉由進行轉氨基作用和脫氨基作用。在氧化去胺的過程中,氨基酸中的氨基群被除去並轉化成氨。

脫去氨基的氨基酸,即酮酸,所留下的碳骨架可以被回收製造出非必需氨基酸,或是被氧化後當作熱量(註12和15)。如果是被當作熱量,異化的(也就是分解代謝過的)氨基酸進入糖解作用途徑或是檸檬酸循酸,最後在電子傳遞系統中被形成ATP。異化氨基酸的碳骨架,也可以在肝臟中被轉成葡萄糖或酮體。

氨對身體是有毒的,所以酵素把氨轉成尿素,藉由在尿素循環中增加二氧化碳,這個動作是在肝臟中進行。尿素可以被安全的擴散進入血液,然後從尿液中被排出。見表二。

營養分子的互相轉換:在新陳代謝中,普遍存在養分互相轉換。過量葡萄糖以糖原(肝糖)的形式被貯存起來,也就是所謂的糖質新生;當糖原存量足夠時,葡萄糖和氨基酸被用來合成脂類(脂質),也就是所謂的脂質生成。因此糖原和脂肪組織兩者都以熱量的形式長期被貯存在身體中。

相反的,除了肌肉中的蛋白質和其他的結構蛋白之外,氨基酸是不會「貯存」在身體中的。雖然氨基酸可以被轉成脂肪或葡萄糖,但反過來的狀況並不會發生-也就是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無法直接轉成氨基酸以形成蛋白質(註12&15)。

蛋白質的結構、功能和新陳代謝

蛋白質一字來自希臘文的「proteios」,意思是「第一」。蛋白質是重要的生物分子,由一連串的氨基酸連結組合而成,形成多肽鏈(註16)。蛋白質的形狀和大小各不相同,有些是有二十到三十個氨基酸組合而成,有些則是好幾千個氨基酸(註12&15)。

蛋白質存在每一個活細胞之中。在皮膚、毛髮、軟骨、肌肉、筋和韌帶中,蛋白質結合在一起,保護身體,提供身體結構。酵素、激素(荷爾蒙)、抗體和球蛋白都是蛋白質,作用是催化/促成以及規律身體內的化學作用。

表二:蛋白質的代謝分解

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

體內合成蛋白質需要二十個以上的氨基酸。必需氨基酸指的是身體無法自行合成到足夠分量,以達到成長及維持健康所需,而必需從食物獲得的氨基酸。非必需氨基酸則指的是身體可以從其他的養分和代謝物,自行製造分量足夠的氨基酸,因此不需要從食物中獲得。

然而即使是非必需氨基酸,脂肪和碳水化合物都無法將其直接轉成氨基酸以製成蛋白質(註12&15)。雖然在適量的氮和熱量可取得的狀況下,所有哺乳類可以從碳骨架前體合成十種非必需氨基酸,但不管是從脂肪還是碳水化合物,氨基酸皆無法被直接合成。

氨基酸的分解代謝與合成-蛋白質更新

雖然必需氨基酸沒有被貯存在體內一段相當的時間,不過所有的身體蛋白質在一個名為蛋白質更新的過程中,被不斷的分解和重新合成。蛋白質更新時,有些氨基酸進入代謝途徑而且永遠的流失,所以身體每天一定要消耗適量的高品質蛋白質,也就是包含所有必需氨基酸的蛋白質,以補充因為分解代謝而流失的必需和非必需氨基酸。

蛋白質為熱量來源

不同於脂肪和碳水化合物,蛋白質無法被貯存在體內,除了肌肉蛋白質本身以外。如果動物吃下去的食物含有超出身體所需的蛋白質,多餘的蛋白質會在被新陳代謝後當作熱量使用。見表一和二。

在所有的物種中,尤其是貓,攝取的氨基酸經過糖質新生轉成碳水化合物(註12、15、17、20-22)。這個途徑也會在動物挨餓的狀況下被使用,身體自身的蛋白質製造出葡萄糖和熱量,尤其是肌肉中的蛋白質。

決定食物蛋白質如何被使用的因素

  • 全有或全無規則:要製造某一特定蛋白質,細胞中的必需氨基酸必須有正確的數量,否則蛋白質無法被製造出來。沒有被用來製造蛋白質的必需氨基酸,不會被貯存在體內。
  • 適量的熱量攝取:如果食物沒有提供適當的熱量,因為其中的碳水和脂肪的緣故,蛋白質無法被合成;相反的,被吃下去的氨基酸會被當成熱量來源。
  • 氮平衡:在正常的狀況下,蛋白質合成的量等於分解的量(註12&17)。如果蛋白質的合成大於分解時,那麼我們會有一個正氮平衡,例如修復受損傷的身體。如果蛋白質的分解大於合成時,則為負氮平衡,例如挨餓、疾病、甲亢。
  • 控制激素(荷爾蒙):蛋白同化激素(荷爾蒙),例如胰島素、生長激素、性激素,刺激蛋白質的製造或維持。分解代謝激素(荷爾蒙),例如糖皮質素(腎上腺皮質激素)、甲狀腺激素,刺激蛋白質的分解(註18&19)。

貓不需要碳水化合物,但是對蛋白質需求高

貓是嚴格的肉食動物,進化使然仰賴蛋白質為主要熱量來源。貓在野外的自然食物主要是小型哺乳動物、鳥和昆蟲-皆是高蛋白質和脂肪,但碳水含量很低的獵物(註20-22)。高蛋白質的獵物包含所有貓需要的必需氨基酸,不是植物蛋白質所能提供的。

貓對碳水沒有需求或需要,生理結構和代謝皆是為了適應攝取高蛋白質(註23),因此一般正常貓吃下蛋白質含量百分之七十的食物時,身體表現良好(註24到27)。貓不需要碳水化合物,因為他們早已具備極佳的能力,藉由肝臟的糖質新生(註24、25和28),將蛋白質分解,合成身體需要的葡萄糖。

和其他物種比起來,例如狗和人類,貓的蛋白質需求高出許多。成貓的蛋白質需求是成犬的二到三倍,而且隨著年紀的增加,蛋白質的需求也跟著提高(註3,8-11,23)。高蛋白質需求是因為,在降低負責分解氨基酸的肝臟酵素活動力時,貓的能力有限,即使所攝取的蛋白質低於身體所需。

註:貓的肝臟酵素活動力一直都是高的,以下有解釋。

家貓:代謝固定的肉食動物

當大部分的雜食動物,例如人類、老鼠、豬和狗,吃下高蛋白質食物時,肝臟內分解氨基酸的酵素活動力會提高,以因應比較高的氨基酸流量(註31-33)。尿素循環酵素的活動力也會提高,以代謝因為分解氨基酸而提高的氨含量。另一方面,當雜食動物吃下蛋白質比較低的食物時,肝臟內分解氨基酸的這些代謝酵素的活動力也會跟著降低,肝臟尿素的製造也會減少(註31-33)。

相反的,餵貓吃低蛋白質食物時,貓在降低肝臟分解酵素的活動力這方面,能力非常有限。羅傑斯等人做了一項研究,針對三組貓研究分解氨基酸的代謝酵素活動力,這三組貓分別餵的是高蛋白食物、低蛋白食物,以及斷食五天的貓(註29)。結果顯示這三組貓之間,肝臟酵素的活動力變化非常少,皆是維持在處理高蛋白的高活動力,即使沒有餵食時也是如此。

為何貓會如此不同?和其他肉食動物比較起來,貓並非特別奇怪。在其他肉食動物身上,例如倉鴞和虹鱒 ,也可以看到類似的代謝能力「缺乏彈性」。

貓和其他絕對肉食動物的代謝彈性如此有限,可能代表的是進化適應力,因為環境中有穩定供應的高蛋白食物。相當高且固定的尿素循環活動力,提供安全保護以免氨毒素太高,在貓吃下高蛋白的肉之後。此外,高氨基酸分解率讓貓隨時可取得熱量,藉由直接的氧化,或是肝臟糖質再生的基質。

只有當貓吃下低蛋白質食物時-這種狀況永遠不會發生在野外的貓身上-高蛋白質分解率才會變成缺點。

底線

  • 不同於雜食動物,例如狗、豬、老鼠或人類,當你餵貓吃低蛋白食物時,貓降低肝臟酵素活動力的能力有限;肝臟酵素負責移除氨基酸中的氨基群。
  • 因為這些貓科的肝臟酵素系統一直都是處於高活動力,固定分量的食物或肌肉蛋白質會被分解以做為熱量,不管貓從食物中吃下多少來自於碳水和脂肪的熱量。
  • 此外,脂肪和碳水都無法被直接轉換成氨基酸以製造出蛋白質。就這點而言,肉食動物和雜食動物是類似的。
  • 整體而言,本文解釋了為什麼老貓生病、胃口不好,或是吃低蛋白質食物時,肌肉流失可能會很快發生的原因。

本文作者獸醫Mark E. Peterson積極投入臨床研究已超過三十五年,是貓內分泌疾病研究和知識的權威。他是第一個記錄貓甲狀腺亢進的獸醫(1979),也是第一個用放射碘治療甲亢貓的獸醫(1980)。除了甲亢以外,Peterson 醫生也是第一個記錄貓的「新」疾病的醫生,包括肢端肥大症、副甲狀腺功能低下、胰島素瘤和愛迪生氏病。Peterson醫生是紐約市動物內分泌診所負責人,一間專科轉診醫院,只有收治內分泌疾病的貓和狗。

本文譯者謝凱特,譯有「你的貓」一書。東吳大學英文系畢業。養貓三十年。大約2011年開始餵生食。目前有十隻貓,全都吃模擬獵物比例生食。興趣是讀英文小說和貓生食相關知識。

PS:這篇文章在新浪部落格的原始刊出日大約是2016年12月

PS:要看文章中的註請點原文連結

發表迴響

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:

WordPress.com 標誌

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.com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Twitter picture

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Facebook照片

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。 登出 /  變更 )

連結到 %s